|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 关注微博
贵宾专享
决策系统
网站指导
网站指导
K线走势
K线走势
在线工具
在线工具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汽车 » 正文

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对汽车市场的影响分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分享到:
   发布日期:2011-01-14
核心提示: 中国汽车市场与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1-11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10698亿元,同...
    中国汽车市场与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1-11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10698亿元,同比增长24.9%,比1-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87520亿元,增长19.0%;房地产开发投资42697亿元,增长36.5%。从项目隶属关系看,1-11月份,中央项目投资16837亿元,同比增长10.2%;地方项目投资193861亿元,增长26.4%。在注册类型中,1-11月份,内资企业投资195826亿元,同比增长26.2%;港澳台商投资6717亿元,增长17.9%;外商投资7229亿元,增长5.3%。分产业看,1-11月份,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6.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6.9%。在行业中,1-11月份,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10191亿元,增长7.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2194亿元,增长5.8%;铁路运输业投资5822亿元,增长25.3%。从施工和新开工项目情况看,1-11月份,累计施工项目439758个,同比增加10288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98297亿元,同比增长26.8%;新开工项目301937个,同比减少15075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72345亿元,同比增长25.9%。从到位资金情况看,1-11月份,到位资金238441亿元,同比增长25.8%。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14.2%,国内贷款增长24.8%,自筹资金增长29.6%,利用外资增长6.7%。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224亿元,同比增长18.4%。
    2010年全国税收收入实现稳定增长,完成77390亿元,扣除出口退税后为70062亿元,上述税收收入不包括关税、船舶吨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国税总局表示,2010年税务部门负责组织的税收收入完成66862亿元,增长20.8%;海关代征进口税收完成10528亿元,增长35.9%。全国共办理出口退税7328亿元,增长13%。在税种方面,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营业税分别增长14.8%、27.5%、23.8%,所得税增长20.4%。在区域分布上,东、中、西三个区域税收收入分别增长21.1%、23.5%和29%。此外,地方税务机关还组织征收社保基金、教育费附加、文化事业建设费等其他收入11256亿元。
    社科院蓝皮书指出,2010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在10%左右的高位增长态势。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总额将突破37万亿元,人均GDP将达到4000美元左右。总的来说,2010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三大目标,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强资产泡沫与通胀预期管理,都顺利实现。据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刊登的演讲稿,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表示,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预计增长10%左右,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18.5%。2010年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90%。李克强还表示,中国有条件、也有能力保持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为汽车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常来讲,汽车行业的增长速度仍是GDP的1.5倍左右,但我们国家近两年的汽车增速为什么这么高呢,2009年是增长52%,2010年也增长了40%多,两年几乎翻了一翻.其中原因一是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另外就是我国已经开始迎来的第二、三梯队消费群体的汽车普及,何为第二、三梯队呢?这些群体就是广大的白领群体,因为在金领群体已经完成一次或二次购车后,广大的白领群体正成为汽车的消费主力。这与日本60年代和韩国80年代初的情况很像,这两个国家在这一期间内的汽车销量也曾现出爆发式增长,虽然增长率不如我国这么高,但仍然连续3-4年达到25%左右。
    引用国家信息中心徐长明主任的话,“购车时期是曾阶段性的”,第一阶段的富贵群体目前在中国已经完成了汽车普及,现在汽车是在广大的中等收入阶层中开始普及,在国外,中等收入群体应该理解为中产或比中产稍微低一些人群。网上经常有评论说,中国无真正意义上的中产,大部分都属于伪中产。这种言论有些道理,但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汽车市场消费的独特性,根据国外的理论判断,一般的购车价格是家庭的年收入,但在中国很多家庭,购车价格甚至达到了3-5年的家庭收入,这是为什么呢?举一个简单的道理,IPHOE4目前市场价格6000多元,按正常理解来讲,如果月收入低于5000元的话,是不可能买这个手机的。但是,恰恰很多购买此手机的用户根本达不到这个收入阶层,为什么他们还要买呢?这就是个追赶时尚的问题。汽车我们可以认为是代步工具,但是在很多人眼里它却是个时尚品。购买时尚品的人是不会考虑收入与车价的平衡问题的,这就叫“溢出消费”。根据笔者近日采访的专家来看,这部分时尚消费群体在中国不占少数,这些人目前已成为或正在成为未来中国的汽车消费主力军。
    还有一部分群体我们不可忽视,那就是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广大被征地的农民兄弟,这部分群体也是购买汽车的主力,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市场分会会长苏晖介绍,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市场分会在部分被征地的农村做过广泛的市场调查,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那就是大约有8%的征地户购买了汽车,这不是一个小数字,因为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很快,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民从农村户口变成城市户口,可见其市场潜力有多大。那么为什么这些人会大量买车呢?根据苏晖先生的分析,这些农村在失去土地的后得到了一笔可以说在他们眼里数目不小的补偿款,在失去土地后,很多人也没了工作,有的人买车是为了“做黑车”养家,更多的人则是开始消费了,“既然有了这么多钱,先享受享受再说”,就是普遍人的真实写照。
    再来看看中国区域消费差异的问题,根据科瑞卓信的初步调查分析,目前一线城市占中国汽车市场的份额约35%,这一数字在曾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三线城市的市场份额约30%,近4年大概增长了有10%。二线城市也曾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我们可以看出,二三线城市将成为未来中国汽车市场消费的增长点,随着各大一线城市的堵车现象越来越严重,城市道路不堪符合,各大一线城市很有可能效仿北京和上海的做法来控制汽车消费,这将更不利于一线城市的汽车市场。所以,二三线城市将在未来5-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担当我国汽车消费的主力。同时,二三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汽车消费特点有很大的不同,一线城市由于信息发达,消费观念正逐渐与国际接轨,我们可以看到,在北京市场上,各类车型都有其拥护者,懂车的消费者也非常多,汽车消费逐渐成熟。但在二三线城市,尤其是三线城市则远不是这样的消费理念,根据徐长明主任的分析,二三线城市对汽车的要求是外观一定要大,内部空间宽敞、车辆皮实耐用,舒适性配置要高,价格要低。这个理论看起来有些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因为二三线城市的消费群体对车辆的性能了解很少,所以,企业可以在车辆性能上节省一些成本,增加到车辆舒适性配置当中,总结来说,二三线城市消费者需要的是一款简单、舒适、技术成熟、配置高的大车,而不需要太多的先进技术和性能。这是由其文化背景所决定的,短期内很难改变。
    前面说了这么多的原因,其目的就是告诉大家,中国汽车市场的消费潜力依然巨大,而且不能拿外国的一些路子来套用中国的汽车市场,这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由于地域太过辽阔,所以消费观念的差异是很大的,厂家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消费差异制定差异化的产品策略。根据科瑞汽车咨询的判断,在2011-2015的五年内,中国汽车市场尤其是乘用车市场仍然会保持15%左右的增速甚至更高,这五年将基本完成汽车在第二梯队购买者群体中的普及,在2015年以后,汽车市场增速仍然会达到GDP的1。5倍左右,这是行业专家的普遍共识,套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付于武先生的话,“不要对中国汽车市场有任何的怀疑”。
    在经济预测方面, 2011年不会有2010年这么火热。2010年中国经济是有一点偏热的,因此,2011年中国经济显然增长速度会放缓一些。根据十二五规划,中国经济2011年会比较平稳的增长,增长速度会保持在9%的情况。2011年中国经济依然向好,未来30年仍会高速增长。包括劳动力、资本投入等支撑中国经济过去30年高速增长的要素,在未来30年仍然存在。无论是过去30年,还是今后,中国对教育的投入都十分巨大;而企业经过20年、30年发展,已逐步走到前沿。随着人力资本、教育水平和科研体制逐步提升,相信今后30年,创新因素将对中国经济发展起更大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劳动成本上升的影响。同时,中国还会进一步深化改革,中国企业、中国经济也会继续从全球化中获得更多收益,使中国的效率得到更大提高。
    还有个重要因素,2012年我国政府高层将面临全面换届,2011年属于很多领导任期的最后一年,根据中国特色的理论,任何领导都不会在这个关键时期让中国汽车市场有过多的起伏,肯定是平稳过渡的。这是中国的政策特性所决定的,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由于汽车工业是支柱性产业,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更不可能在换届的敏感时期让汽车市场有太大的下滑。根据部分专家的乐观预测,到2015年,我国汽车市场将达到约3000万辆的年产销量,5000万辆的年产销量将是一个可能封顶的数字,因为中国的道路和土地情况,不太可能能够承受超过5000万辆的产销规模。

特别提示:本信息仅供您参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橡胶信息贸易网
 
关键词: 宏观经济,汽车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站内短信(0)     站内对话(0)